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

  1. 緣起

民國92年國內發生SARS疫情暴露我國醫療體系及醫學教育體系多年的缺失,在疫情趨穩之後,衛生福利部提出重整臨床醫師養成訓練改革計畫,於92年7月正式公告實施「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」,讓每位新進第一年住院醫師均接受為期3個月的一般醫學訓練,藉此逐步導正國內過度且過早專科化的住院醫師訓練制度;第二階段於95年度起以原有3個月訓練模式為基礎,辦理6個月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。自100年7月起實施一年期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計畫,期達到提升受訓學員學習成效,使新進醫師具備獨立執業能力,提升基層醫療服務品質。

  1. 訓練目的

(一)具體落實美國IOM (Institute of Medicine)以核心能力為導向的住院醫師培訓制度,包括: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、跨領域的醫療團隊工作、基於實證醫學的專業執行、醫療品質促進以及資訊技術利用等; 及ACGME (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) 所建議的核心能力,包括:病人照顧、醫學知識、臨床工作中的學習與改善、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、醫療專業以及制度下的臨床工作等。

(二)重視以學習者為中心,加強一般醫學實務臨床訓練。

(三)加強社區醫療、保健的理念及參與社區現場實作的經驗。

(四)加強人本、人文與社會關懷,培養與病人及其家屬應對時,應具備的舉止與談吐,砥礪品德並恪守醫學倫理。

(五)培養實證臨床決策分析能力,並造就自我學習能力。

  1. 課程記事

(一)2003年承接行政院衛生署『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計畫』,進行「1個月社區醫學基本課程」訓練。

(二)2007年增加「1個月社區醫療相關選修—兒科」及「1個月社區醫療相關選修—急診醫學科」兩項課程。

(三)2009年8月則增加「1個月社區醫療相關選修—社區醫學實務」課程,並將原「1個月社區醫療相關選修—急診醫學科」改為「1個月急診醫學實務」,所執行訓練課程有四項。

(四)2011年8月因應行政院衛生署施行『一年期醫師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計劃』為合作醫院訓練醫院,增加「2個月社區醫學」、「1個月內科」及「1個月兒科」,共執行七項訓練課程。

(五)2012年8月為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計畫合作醫院,與馬偕紀念醫院合作代訓「2個月社區醫學」及「1個月內科」,與署立台中豐原醫院合作代訓1個月兒科」。

(六)2014年8月仍與馬偕紀念醫院合作代訓「2個月社區醫學」及「1個月內科」外,另新增大里仁愛醫院合作代訓「一個月內科、一個月兒科、二個月社區」及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合作代訓「一個月內科、二個月社區」。

(七)2015年12月起一個月內科PGY由血液腫瘤科許彥寧醫師負責課程規畫及擔任導師。

(八)2016年新增並通過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【分組試辦計畫】外(婦)科組「一個月社區外科」,「一個月社區外科」由骨科葉雅菱醫師負責課程規畫及擔任導師。

(九)2017年新增並通過馬偕紀念醫院【分組試辦計畫】外(婦)科組「一個月社區外科」,「一個月社區外科」由骨科葉雅菱醫師負責課程規畫及擔任導師。

(十)2018年起配合108年度二年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制度,承接「馬偕紀念醫院」、「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」第一年二個月社區醫學訓練課程、第二年內、外、婦、兒科四分組訓練課程及「澄清綜合醫院中港分院」第二年兒科、婦科分組訓練課程。

(十一)2020年起程為主訓醫院,開始收訓PGY主訓學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