失智十大警訊

       隨著年齡的增加,大腦功能的會逐漸老化,以記憶力而言,大多數的年長者,雖然不如以往,但仍然可以維持日常生活的基本功能,這是正常的老化,我們常稱為健忘。失智症則是一種疾病。健康老人的健忘是忘掉東西放置的地方,或走到某處忘記要做什麼,過一段時間又想起了,偶爾他們忘記自己生經驗的一部份,但失智者會把經驗忘得一乾二淨。
失智症病人除了記憶力的減退,可能還有注意力、語言能力、抽象思考能力、空間感、計算力、判斷力、行為情緒控制能力等功能會受到影響,容易出現妄想、幻覺或干擾行為等症狀,這些症狀會隨著嚴重程度的不同而影響工作、社會人際關係及日常生活功能。
還有一種介於正常老化和失智症之間的情形,我們稱為『輕微認知障礙』,認知功能較同年齡同教育程度者差,但日常生活功能尚正常,未達到失智症的程度。輕微認知障礙年長者每年約20%會進展為失智症,同年齡的正常人約只有2%。初期失智症患者的症狀通常不太明顯,常被人疏忽而延誤就醫,對於懷疑患有失智症的病人應前往神經內科或精神科門診就醫。
以下提供『失智症早期十大警訊』供病人及家屬參考。
1. 記憶力減退影響到日常生活
2. 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
3. 言語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
4. 對時間與地點感到混淆
5. 判斷力變差或減弱
6. 計畫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
7. 物件擺放錯亂且失去回頭尋找的能力
8. 情緒和個性的改變
9. 從職場工作或是社交活動中退出
10. 有困難分辨視覺影像和空間關係
老年憂鬱症可能是失智症的早期症狀,或將來罹患失智症的危險因子。但老年憂鬱症的患者也可能同時有認知障礙,而與失智症症狀相似,這種情形我們稱為『假性失智』。往往一開始很難鑑別失智症合併憂鬱症狀或假性失智。針對這類患者,憂鬱症要優先治療。
失智症可依病因分為退化性、血管性及可逆性失智症。常見的退化性失智症包括阿茲海默症、路易氏體失智症及額顳葉型失智症等;血管性失智症是因腦部血液循環不良,導致腦細胞死亡造成認知減退。血管性失智症針對血管危險因子,如高血壓、糖尿病、高血脂的控制及抗血栓藥物治療;可逆性失智症則針對病因治療。退化性失智症如
阿茲海默症及帕金森氏失智症,有多種藥物可以選擇,雖無法治癒但可減緩惡化。
瞭解病情發展,熟悉照護技巧對家屬及照顧者是非常重要的。照顧失智症患者並不容易,需要相當的耐心與愛心,治療包括藥物與非藥物,是多面向的,早期治療的效果較好,各種照護和社會資源的早期介入,可以減輕照顧者的負擔。
馬偕紀念醫院神經內科
資深主治醫師楊敬譽醫師

 

失智症的預防

 

失智症功能退化分級

 

 

照顧者的準備

       照顧幼兒的歷程通常是可計畫和事先準備的,但是,照顧者角色通常是突如其來、預期之外的,例如車禍受傷、突然中風、罹患癌症等。即使面對年邁的父母,雖知其退化失能的機會隨時來臨,也鮮少有人事先準備好,等著父母 / 配偶失能時可以照顧他們。得知診斷之後,及早的規畫與準備可減少挫折及艱苦,並增加人生的滿足及喜悅。什麼時候開始都不算遲,請馬上行動!
一、 了解疾病及照顧知識
台灣失智症協會、醫院、衛生所、媒體及相關失智症團體,經常辦理講座、照顧訓練班,可由報章雜誌或網路找到資料。此外,坊間出版了許多疾病及照顧相關書籍可供參考,網路上資訊很豐富,但需要審慎過濾。
二、 參加家屬支持團體
這是一個家有失智親人的家屬互相交流的團體,在此團體中可學習他人經驗、分享新的資訊、表達困擾、抒發情緒、獲得了解及支持,這團體對失智症照顧者調適照顧壓力有很大的幫助,可多多運用。
三、 了解相關社會福利
身心障礙福利、老人福利、重大傷病卡等都是可能使用到的社會福利,
請洽詢醫院失智共照個管師、社工師、台灣失智症協會、社福單位、各縣市家庭照顧者協會或總會等。
四、 洽詢相關社區照顧資源
如台灣失智症協會、各地失智症協會、家庭照顧者協會、老人福利協會等,日間照顧中心、喘息服務、居家服務、居家護理、護理之家、養護機構、輔具中心、長期照顧管理中心等,不同的單位可提供給您不同的服務。
五、 了解自己承擔的意願
照顧父母、配偶不僅是責任而已,更重要的是積極的意願和承諾。勉強承擔的照顧工作,將造成雙方沈重情緒壓力和負擔,甚而導致虐待事件。衡量自己和父母/配偶的關係、自己的身心狀態、自己的個性、家庭狀態(配偶、子女的意見)、經濟能力、手足的支援、可能的資源與替代方案等等,再決定要承擔多少。
六、 鍜鍊體力
照顧工作需要相當的體力,平日就要有規律的運動、均衡的飲食、足夠的睡眠,有足夠的體力才能勝任照顧工作。
七、 尋找支持來源及情緒抒發管道
照顧工作不但耗損體力,同時也耗損心力。照顧的歷程中需要有人給自己打氣鼓勵、需要有人可以傾吐心中壓抑的情緒,倒出心中的垃圾,再裝入新的能量和信心,有足夠的心靈能量才能有圓滿的照顧歷程。配偶、親人、
朋友、教友、支持團體的伙伴、諮商人員等,都是可以考慮的,只要對方是可信賴、能接納你、願意傾聽你的人。
八、 設定合理的照顧目標及自我期待
認清自己的能力限度及個性,不為了「孝子孝女孝媳」的美名而逼迫自己,失智症在醫療研究未有新進展前,其功能將逐步退化,若將照顧目標設定為功能進步,恐怕會造成自己及父母挫折及壓力。合理的目標與期待可有效減輕壓力。
九、 安排喘息時間
「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」,喘息對照顧者是絕對必要的。喘息的時間讓照顧者可以紓解壓力、獲得新的能量,在照顧時可以更有耐心、更圓熟。沒有喘息的照顧品質令人擔憂。
十、 與親人協商照顧責任的分擔
「絕對的公平恐怕是不存在的!」恐怕很困難要求每一位兄弟姐妹和我一樣投入照顧。但是,清楚地表達照顧需求、自己的限度、需要的支援等是非常重要的。照顧者不表達需求,其他家人也不清楚如何協助,若期盼別人主動來探詢和幫忙,那不知等到何年何日,照顧者有責任主動表達需求和困難。
十一、 了解父母的期待
在父母意識清醒時,了解其對未來安排的期待,如自己住或和誰住、聘
看護或去安養中心、後事安排等等,這任務是不容易的。可從日常生活的表達得知,也可尋找適當機會,如朋友過逝,在良好的氣氛下相互了解。
資料來源: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

 

失智症照護技巧

一、 把焦點放在他的能力與長處:疾病會奪去失智者的部分能力,但仍有許多能力會保留,如自己洗臉、掃地、唱歌、說話等,請盡量讓患者做他會的事情。
二、 安排規律作息,保有家庭功能:每天散步、晒太陽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情緒、生理時鐘及夜間睡眠,而參與家務及家庭聚會,能讓提高患者的自我價值。
三、 支持失智者的獨立:應給予失智者尊嚴與尊重,支持他們儘可能保有獨立,並自己安排生活的內容,維持堅強活躍的心靈,執行自我管理。
四、 適度調整照顧者的標準和習慣:在安全的前提下,允許患者做他想做的事,給他較多的自由,降低照顧者對失智者的控制。原本會做的但現在不會做,可以先提醒他、帶著他做,必要時才替他做。
五、 了解失智者過去背景及生活經驗:儘量配合失智者的習慣及喜好,多談他熟悉的往事,以維持言語能力並促進愉悅情緒。或多引導與他人互動,可促進其語言能力及人際滿足感。在可接受的範圍內,多以身體接觸方式傳達溫暖與關懷,維護尊嚴,不以對待孩子的態度待之,但以疼惜孩子的心情愛他。
六、 失智者的狀況會隨病程而改變:照顧者需要配合其狀態來調整照護方式,多吸收他人照護經驗,可激發自己發展出更好的照護方式。 耐心、愛心很重要,但總有不夠用的時候,照護者要接受自己的情緒,好好照顧和愛護自己,瞭解並運用社會資源,定期安排喘息與充電機會。
資料來源:臺北市政府失智症服務網

 

與失智症溝通技巧

失智者腦中受損部位及程度不同,因此語言障礙具個別差異,可能出現困難:
一、 無法找到正確用語,使用替代詞句.
二、 流暢但無意義的言語。
三、 無法理解你所說的話。
四、 無法以恰當方式表達情緒感受。
五、 失去社交技巧,打斷言談或充耳不聞。 與失智症者家人溝通掌握以下技巧:
一、 接納態度面對失智者,語氣溫和、耐心傾聽。
二、 說話時眼睛看著他們,並調整位置在失智者目光之前。
三、 一次只說一件事,簡短清楚,使用手勢與姿勢幫助溝通,調整說話速度。
四、 將複雜步驟分解為幾個簡單步驟,試著一步一步地引導,並肯定已完成部分。
五、 多說「你可以…」,少說「你不可以…」。
六、 避免和失智者爭辯、催促、責罵、一直問「你記不記得」、或在其面前談論他,彷彿他不存在等狀況。

 

可能面對行為之照護技巧

一、 睡眠障礙
(一) 協助患者多安排日間活動,多接觸日光,減少白天睡覺的機會。
(二) 幫患者營造一個舒適的睡眠環境,如柔和的小夜燈及適合的棉被及床鋪。試著養成睡覺習慣作息,如睡前固定換睡衣、聽相同音樂、開小燈上床。
(三) 避免於晚餐時給予大量的食物,保持夜間的安靜與放鬆。午後避免飲用含咖啡因之飲料。
二、 重複語言與重覆行為
(一) 安排患者喜歡的活動以減少發生頻率。
(二) 以患者有興趣的事來轉移話題或轉移注意力。
(三) 在安全範圍內,讓患者重複做他想做的事,家屬不予阻止。
(四) 變通因應方式。如老太太一再藏醬油膏,家屬經常找不到而產生許多困擾,之後家屬將醬油膏藏起來,需要時便知道在哪邊可以找到。
三、 過度依賴照顧者
(一) 家屬要離開之前,告訴患者何時回來,並寫一字條給患者,保證會回來。向患者保證某人會陪伴他,並說明您離開時您要做哪些事情,當您主動說明時,透過感性的言語可讓患者明白您的需要。
(二) 家屬離開前試著以肢體接觸或擁抱傳達安全感,如果與患者的接觸是 「親密的」、「關愛的」,這可以深深地感動患者,而且這種親密感覺將會持續一陣子 (情感記憶)。
(三) 從家族或熟識朋友當中尋求一位可以替代的照顧者。平時可提供如洋娃娃、絨毛玩具之類溫暖的軟性物體,提供患者某種程度的安全感,逐步轉移對家屬的依賴。
(四) 可適當利用喘息服務資源,或合適的照顧服務員協助,但是需要有一段磨合的過渡期。
四、 遺失物品
(一) 不與患者爭執為什麼弄丟。
(二) 認同他 / 她掉東西的心情並且陪伴尋找。
(三) 如有重要文件及物品需事先備份保存。
(四) 有價證券或貴重財物考慮以信託保管。
五、 幻覺與妄想
(一) 不否定幻覺的存在,也不表示相信。同理幻覺經驗中患者的感受,如看到很多蟲「很害怕」,照顧者了解患者幻覺內容並帶離該環境,以患者有興趣事物轉移之。
(二) 對於患者出現被害妄想、被偷妄想時,千萬不要批評,如果硬要糾正這些想法,只會讓患者受挫或破壞信任關係。
(三) 當患者對於特定對象出現被害妄想時,視情況予隔離妄想對象。
(四) 患者在燈光昏暗的環境或晚上,幻覺妄想可能更多。因此無陰影的良好照明設備,或適當的燈源能讓房間輪廓清楚點,都可減低幻覺產生。
(五) 請進一步就醫,了解可能原因與尋求治療。
六、 黃昏症侯群
(一) 記錄患者於傍晚出現混亂行為之時間、當天作息安排以及使其恢復平 靜之方法。經分析後,調整作息並觀察黃昏症侯群之改變。
(二) 每日午餐後適度午休,避免睡太久,如有舒適躺椅,小歇30 分鐘。
(三) 午休後安排患者喜歡的活動,在出現混亂行為前,讓患者唱喜歡的老歌、吃喜歡的食物或外出散步。
(四) 光線保持明亮,避免陰影。
七、 迷路
(一) 留意患者的行蹤及活動,最好可以在照顧者視線範圍內。
(二) 門窗加裝上隱藏式門鎖或感應裝置,以防患者自行出門。
(三) 可將患者姓名及聯絡方式繡在衣物上 ( 例如衣領翻起處 ),或放置名 片於上衣口袋或於手腕戴上愛的手鍊;若對繡上連絡方式有疑慮者,可改繡身分字號,警察可依此找到家人。
(四) 事先攜帶身心障礙證明資料至警察局進行自願按捺指紋作業,或在家自行捺印,發生走失情事時攜帶自行捺印資料報警。
(五) 協助患者配戴個人衛星定位器,並定時充電,故患者外出時,可透過定位功能查詢其所在位置。
(六) 與附近鄰居、商店、診所、教會說明患者可能出現的情況,若見到患者單獨外出時,請鄰居協助留意其動向並儘速通知家屬。
(七) 事先準備緊急聯絡方式,如患者手機可事先輸入緊急聯絡人號碼、或使用具備衛星定位功能之手機。
(八) 平時幫患者拍照,以利走失協尋時使用。預先擬定患者如果走失時的因應計畫,如通知警察、媒體與親朋好友外,對於住所附近較危險的地方,如水塘、樓梯走道、樹林草叢、較 高的陽台、公車站或是車多的路口要優先尋找。此外,可試著尋找患者過去熟悉的地方.如:老家、昔日上班公司等。
八、 遊走
(一) 先確認發生遊走的原因,評估患者狀況,判斷是否焦慮不安、肚子餓、尿急要上廁所或身體不舒服等,並針對原因處理。
(二) 有計畫性安排患者之生活作息。
(三) 引導患者參與簡單家務活動,如摺衣服或挑菜。
(四) 減少環境中噪音或是令患者不安的事物,避免患者焦慮不安。
(五) 注意地板材質,如果容易反光,易讓患者誤以為有水在地面上,所以繞道走,如果走不過去則容易在原地徘徊或來回走動、不敢過去。
九、 不適當的性行為
(一) 不要害怕與專業人員討論有關患者的性問題,可適時提出自己的疑慮。
(二) 當患者在不適當的場合脫衣服,除立即以衣物遮掩,並帶至隱密處溫和了解引導,再利用其他活動來分散其注意力;了解脫衣服的可能原因,以避免再度發生。
(三) 當患者出現對配偶及照顧者不合宜之性需求行為時,建議可增加患者的日間活動以消耗能量,若無法處理時可與專業人員討論。
十、 暴力與攻擊行為
(一) 發生暴力行為時要沈著應對,必要時暫時離開現場。
(二) 用溫和語氣緩和患者的情緒,避免在言語上激怒患者。
(三) 觀察患者的暴力行為發生時間與發生前之誘發因子,並避免再發生。
(四) 身體疼痛也可能導致攻擊行為,此時需要尋求醫療協助。
(五) 保護自己及患者的安全,必要時請求警方的協助或強制就醫。
十一、 焦慮和憂鬱
(一) 先了解患者焦慮的原因,並適當處理。
(二) 給予患者更多的關愛與支持。
(三) 明顯憂鬱情緒,請尋求醫療協。
資料來源: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