肝炎防治

1798    
TAGS

肝病是台灣的國病,每年死於癌症的人中,以肝癌居於首位,使得國人莫不聞肝癌而色變。但是一般人往往僅注意肝癌的可怕性,卻容易忽略掉肝硬化的嚴重性。根據醫學統計上指出肝硬化患者一旦出現腹水,兩年後平均存活的比率只剩下一半。而肝硬化最主要的原因乃是慢性病毒性肝炎。以下就簡單介紹一下病毒性肝炎:所謂肝炎,顧名思義是包括任何原因引起的肝臟傷害,例如藥物,酒精或病毒所造成。其中病毒性肝炎容易變成慢性,導致嚴重的後遺症。

慢性肝炎、肝硬化和肝癌可說是肝病的三部曲;簡單的說,慢性肝炎的患者容易產生肝硬化和肝癌。由於肝硬化和肝癌的預後不佳,早期發現慢性肝炎的患者並加以定期追蹤,甚至針對其病因以藥物治療來防止肝硬化和肝癌的發生,是必要的。因為肝臟擁有極強的代償能力,加上沒有痛覺神經的分布,慢性肝炎和初期的肝硬化、肝癌往往沒有症狀,必須要靠抽血和腹部超音波來加以篩檢,甚至切片以得到可靠的病理診斷。

目前已經確定的較重要且常見病毒性肝炎包括 A、B、C、D、E 型,其中會形成慢性肝炎的為 B、C、D 三種, 而以 B 型及 C 型最重要。在台灣約 90%成年人曾感染過 B 型肝炎,而未曾接受疫苗注射的 15 歲以上人口中, 約 15-20%成為帶原者,至於 C 型肝炎在台灣一般人口之盛行率約為 2%~4%,感染了 C 型肝炎後有 60-80%會演變成慢性帶原者或慢性肝炎,可見其對社會影響之深遠。

針對長期肝指數異常的常見原因有 B 型肝炎、C 型肝炎、脂肪肝、D 型肝炎,就以上幾個原因簡單的來介紹一下:

 

B 型肝炎

(一) 傳染途徑

B 型肝炎可在血液及體液(唾液、精液及陰道分泌物等)內被發現,可經由輸入未經檢驗之血液及其製劑、受汙染之注射器、週產期、不安全性行為等皆有可能感染 B 型肝炎。共用刮鬍刀、牙刷等亦有可能感染 B 型肝炎。至於唾液含有極少量之 B 型肝炎病毒,一般飲食不會引起感染,但若雙方口腔內均有大而出血性的傷口時,則仍有機會感染。在台灣,發生於周產期由母親傳給她的嬰兒,或是兒童間親密的接觸,是慢性 B 型肝炎最主要的形成原因。

(二) 流行病學

最主要的危險是其傳染和進展均是無聲無息的,帶原者常覺得自己頗為健康。行政院衛生署統計全臺灣三百萬的 B 型肝炎帶原者,有五千多人死於肝癌、五千多人死於肝硬化和慢性肝炎。由於免疫系統健全, 成人感染 B 型肝炎後,只有一成左右會變成慢性肝炎;但是嬰兒感染的話,則有九成以上的機會。是否成為帶原者與被傳染的年齡有關,越年輕時的感染越容易造成慢性帶原者。因此,e 抗原陽性的帶原母親產下的嬰兒,89%會成為慢性帶原者。部份帶原者終其一生不發生肝炎,也就是所謂健康帶原者,部份則偶而肝功能異常成為慢性肝炎。約有 20%的慢性肝炎病人會轉變成肝硬化,約有 20%的肝硬化病人在長期追蹤後產生肝癌。

(三) 預防

B 型肝炎可造成肝硬化或肝癌,因此定期的追蹤相當的重要,尤其早期發現的肝癌,可得到相當有助益的治療。四十歲以上的男性病人,尤其有肝硬化或家族性肝癌病史的人,至少每 4-6 個月應接受一次超音波及胎兒蛋白檢查。注射疫苗是唯一預防 B 型肝炎最好的方法(尤其配偶是 B 型肝炎帶原者)。尤其是B 型肝炎帶原且 e 抗原陽性的母親所生的孩子,應在出生後立刻與免疫蛋白一起使用。B 型肝炎疫苗已證實有效下降台灣兒童罹患肝癌的危險。可預期的是經由國家的預防接種計畫,B 型肝炎帶原者將來會大幅的減少。

(四) 治療

可分為支持性療法和抗病毒藥物治療。支持性療法包括適當的休息與營養,避免濫用藥物與酗酒。較

積極的治療,可考慮以干擾素注射於 e 抗原陽性病人身上,部份病人可使 e 抗原消失,也就是體內病毒的繁殖減少。此外,口服抗病毒製劑 Lamivudine(Zeffix,肝安能),可相當有效的抑制病毒的繁殖,且可終止或延緩肝組織的炎性變化,適於使用於經過慎重選擇的病患,但並不能消除其帶原狀態。

 

C 型肝炎

(一) 傳染途徑

主要也是經由血液傳染,但感染力不如 B 型肝炎。藉由受污染之血液或血清製劑感染,如同 B 型肝炎, 受污染之針、注射器為重要傳染途徑,尤其是對靜脈注射毒癮者。高危險群體包括受血者、靜脈注射毒癮者及洗腎者。需常接觸血液之醫療人員亦有可能感染 C 型肝炎。

(二) 流行病學

台灣人的感染率約在 1 至 2 %左右,在台灣地區,C 型肝炎約佔急性病毒肝炎的 25 %,佔慢性病毒肝炎的 21 %,肝硬化或肝癌的病人,20 %由 C 型肝炎引起。由以上流行病學的資料可知,C 型肝炎佔著台灣地區病毒性肝炎相當重要的地位。

(三) 治療

目前 C 型肝炎以長效干擾素合併抗病毒藥物連續治療 6 個月的效果最好,但其副作用較大,成功率為40-60﹪,可有效的抑制病毒的繁殖,僅用於選擇性的治療部分慢性 C 型肝炎患者。

(四) 預防

到目前為止仍無疫苗可資運用。避免不必要的血液、體液接觸,譬如:紋眉、紋身、針灸或穿耳洞、嫖妓、不靜脈注射毒品等等,是預防 C 型肝炎的最有效方法。

 

脂肪肝

正常的肝細胞中大多含有少量的脂肪,約佔肝重量的 2 至 5%。當脂肪囤積超過肝重量的 5%時,即稱為脂肪肝。

(一) 臨床症狀

脂肪肝是典型的文明病,由於此症初期沒有自覺症狀,肝功能檢查可能正常,肝也未必腫大,所以很容易被人忽視。但是醫師提醒民眾,部分類型的脂肪肝也可能併發肝硬化與肝癌,不得不小心防範。脂肪肝主要是因為三酸甘油酯代謝異常,使得肝細胞質囤積過多的脂肪顆粒,而影響細胞質本身的功能,導致肝機能異常所致。根據臨床報告顯示,80%的脂肪肝患者,絕少有症狀出現,僅少數出現上腹部飽脹、食慾不振或全身倦怠

等現象。

(二) 病因

引起脂肪肝的原因可大致分為六種,另外也有因個人體質因素而引起的。酒精及藥物所致者較難治療,   易引起脂質代謝異常。導致脂肪肝的因素有以下六種:

1. 肥胖

吃太多、吃太好,以致營養過剩所致。肥胖性脂肪肝的患者腹壁脂肪較厚。

2. 肝炎恢復期

此時肝炎患者,由於尚不能大量活動,又進食過多高熱量食物,加上原本肝功能已多少有些影響,所以易   形成肝炎後脂肪肝。

3. 糖尿病患

易因醣類代謝異常,使肝醣貯存減少、肝中脂質增加,而導致糖尿病脂肪肝。

4. 嗜酒者

長期酗酒會導致酒精中毒、肝臟對脂質代謝的功能障礙,使肝內脂質囤積,稱為酒精性脂肪肝。這類病人   若不戒酒,將可能變成肝硬化或肝癌。

5. 藥物

喜歡亂服成藥、施打毒品或長期使用四環素、金黴素、止痛藥、抗生素或抗結核菌等傷害肝細胞的藥物,   將導致脂蛋白合成障礙及脂蛋白從肝內排除受阻,而引起藥物性脂肪肝。這類病患將導致肝硬化、肝衰竭   而死亡。

6. 營養不良

長期厭食、飢餓或吸收不良時,全身的脂肪將被逼燃燒,使大量脂肪進入肝臟,等待代謝。但因長期缺乏   蛋白質會導致脂質代謝異常,使脂肪囤積肝臟。這種營養缺乏性脂肪肝,較常見於減肥不當的人。

(三) 檢查

超音波檢查是診斷脂肪肝的利器,排除致病因肝臟多數可恢復正常由於近年來罹患脂肪肝的人數,節   節升高,民眾若擔心自己在不知不覺中罹患此症,最好的預防之道,就是定期接受肝臟超音波檢查。

(四) 治療

輕度的脂肪肝患者,並不需特別做積極治療,只要針對致病因,進行減肥、運動、控制血糖、戒酒或停止亂服不必要的成藥,即可恢復。而因體質關係導致的血中三酸甘油酯偏高,則需服用醫師開的降血脂

藥物。除了小兒發高燒時,服用阿斯匹靈所致的脂肪肝、肝衰竭或少數懷孕末期的婦女,發生原因不明的   脂肪肝,較難防治之外,一般的脂肪肝患者,若謹遵醫囑,去除致病因,通常不會有嚴重後果,千萬勿貿   然服用偏方,增加肝臟負荷。

(五) 預後

事實上,「脂肪肝」會因病因的去除,而得以改善,但其中長期過量飲酒以及長期服用藥物所引起的脂肪肝,在原因持續存在之下,少數的人可能形成不可回復的「肝硬化」。除此之外,已罹患脂肪肝的病患,在心理上千萬不要存有過度的憂慮,否則心裡壓力更會造成情緒的低落及倦怠。

 

D 型肝炎

不會單獨發生,只有 B 型肝炎的帶原者才會被感染,其途徑大致相同,因此注意事項也相同,D 型肝炎以干擾素治療的效果差。其預防可藉助於 B 型肝炎的預防而達到目的。

 

新竹馬偕醫院肝炎防治中心提醒您

少喝酒、多運動;攝取均衡的飲食:多些蔬果、少些油脂、罐頭及醃製品。也應該建立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,定期作需要的健康檢查,除了暸解身體的狀況外,也有助於早期發現疾病並及早治療;如果發現自己有慢性肝炎,請定期追蹤,不要自行服用偏方。

~如需轉載本篇文章或有任何疑問,請洽馬偕紀念醫院腸胃內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