淺談兒童免疫性血小板低下

1932    
TAGS

血小板為人體血液中負責凝血功能的血球,正常數目為每毫升 14 萬以上,當發生疾病造成數量低下時,就容易造成出血。身上常會出現各種瘀青、紫斑、細微出血點,也會有牙齦流血或流鼻血不易止等狀況。最嚴重者可能會出現胃腸道出血、血尿,甚至是顱內出血。


在沒有任何先天疾病或慢性疾病的兒童,突然出現這些現象,最常見的就是免疫性血小板低下。多數情形會隨時間恢復,稱為急性免疫性血小板低下;而持續低下者就稱為慢性免疫性血小板低下。


急性免疫性血小板低下好發生於二至五歲兒童,常見在病毒感染後 1~4 星期後發生,血小板數目通常極低 (小於 2 萬)。造成原因是之前的病毒感染促使體內產生抗體對抗病毒,但這年齡的兒童產生的抗體不夠精確,連帶一起攻擊自身的血小板,造成血小板破壞而導致低下。由於是病毒感染造成,隨著時間過去,體內抗體量逐漸減少,血小板數目會自行上升。大多數可在 2 週~2 個月間回復,但是也有更久才回復的,傳統上定義只要半年內可回復正常的就算急性免疫性血小板低下。這類病人身體大多沒有不適症狀,實驗室的檢查除了血小板抗體篩檢可能會發現有抗體外,其他檢查通常都是正常。

 

此類病人發生嚴重出血的機會很低,又會自行回復,所以通常可以不需要做任何治療,只要追蹤觀察及避免碰撞受傷即可。但通常這年齡層的兒童都很活潑好動,很難避免碰撞,因此臨床上也常使用藥物介入來讓血小板早點上升到安全範圍。

 

常用藥物兩種:

一是免疫球蛋白,促使血小板上升速度最快,效果十分立即顯著;缺點是需要住院打針,且價格昂貴,目前健保只給付在有危及生命出血或是需要手術的情形。


另一藥物是類固醇,效果雖不如免疫球蛋白快速,但可口服使用,不需要住院,在急性病人通常也不會使用太久,類固醇長期副作用也不致於發生。


慢性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的成因和急性不同,屬於自體免疫性疾病,病人不斷的產生抗體攻擊自己的血小板,使血小板數目持續低下。發病年齡通常大於七歲,女生居多,血小板數目變化大,從 5 萬以上到 1 萬以下都可能,其他實驗室檢查除了可能發現血小板抗體外,一些自體免疫指數也可能會上升。這類的病人由於不會自行回復,通常建議使用藥物治療。就如同治療其他自體免疫疾病,第一線以類固醇為主,之後依治療反應調整或追加其他免疫抑制劑。若藥物反應不佳且血小板持續低下,非藥物的處理手段可考慮脾臟切除手術,來減少血小板的破壞。


總結而論,若是小小孩(2~5 歲) 突然發現血小板低下,通常會自行痊癒,不需要過份擔心,依小孩個別情形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要藥物介入即可。若是大女生發現血小板低下,則要仔細檢查各種自體免疫疾病的可能性,擬定適合的治療方針,規則長期的追蹤,以避免嚴重的出血併發症。